新闻中心
News
分类>>J9九游会健康夜话 “零糖社交”有点甜
J9九游会健康夜话 “零糖社交”有点甜最近几年,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愈加强烈,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严格控糖。高糖饮料有些“不得人心”,取而代之的是零糖饮料品种渐增、销量火爆。可见,“零糖更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趣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仅在饮食方面追求零糖,甚至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奉行“零糖理念”。那么,“零糖社交”会让人际交往寡淡无味吗?
“零糖社交”主打不过分亲密、不过分甜腻的人际互动模式。个人在社交互动中依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他人拉开并维持适当的距离。情绪价值的满足也不再过多依赖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
实际上,“零糖社交”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有趣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即个体主义上升,集体主义下降。文化心理学家通过对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字出版物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过去人们行文的开头更多使用“我们(We)”,而现在则更多使用“我(I)”,这表明相较于以前,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以及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中心地位。
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人际交往模式呈现互相依存的状态,强调个体对于集体的依从。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下,人际交往模式呈现相对独立的状态,强调个体对自己内心的遵从。
首先,“零糖社交”可以实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零糖社交”绝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为了找到能够理解并且支持自己的知音。这种社交方式在乎的不是朋友数量的多与少,而是朋友质量的高与低。
一项心理学研究证实,真正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并非朋友的数量,而是朋友之间友谊的质量。换句话说,一个高山流水般的知音J9九游会官方网站,好过十个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
其次,“零糖社交”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享受社交中的松弛感。在过往的集体主义文化下,社交模式强调个人对他人的照顾、对集体的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个人带来紧张和压力,因为个人必须时刻照顾别人的情绪或者关注外界的反应。而“零糖社交”减少了对外界的关注,既保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又不必看他人的眼色行事。约束少了,行为自然松弛。
最后,“零糖社交”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个体差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做自己,注重个人隐私与边界,不愿打扰别人,也不想被他人打扰。哲学家纳斯鲍姆指出,当个体觉察自身的边界受到随意侵犯的时候,就会产生像物品一样被驱使的感觉。这种物化的体验会让我们感到缺少基本的尊重,还会带来负面的情绪体验。“零糖社交”就像一个宣誓牌,赫然写着“我非物体,尊重个性”。
除了“零糖社交”,当代年轻人还在探索更为丰富的社交模式。比如,时下流行的“搭子社交”,即看电影找电影搭子,做运动找健身搭子,打游戏找游戏搭子,甚至写论文也可以找到学术搭子。总之,搭子们基于各自的兴趣爱好而组局,基本不介入除爱好以外的其他生活范畴。
尽管叫法不同,但“搭子社交”与“零糖社交”都有共同的内核,即轻量化社交。产生这种社交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应对工作之余实在无暇分出精力社交;二是社会流动不停,人们在客观上难以构建并维系长期的社交关系;三是个人兴趣与追求日趋多元,主观上也很难找到与自身各方面兴趣爱好完美契合的社交对象。因此,多种轻量化的社交满足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人们又不会被社交所累。
人类就是社交动物。心理学家将人际交往视为人们的基本心理动机之一。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是较有效的幸福源泉,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生活中的挫折感,提升心理韧性,减少不良情绪。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社交带来的好处。
秉持“零糖社交”的理念,我们可以在遵从内心选择的基础上,更好地与社交对象建立深层次的社交关系。可以说,“零糖”摒弃了不必要的甜腻,保留了更多的营养。
不过,还要提醒大家,“零糖社交”虽好,但不要贪杯。过度追求以自我 为中心的社交可能会带来“圈层化”“壁垒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社交中的 茧房效应,让人成为圈层里的井底之蛙,越来越难以听到外界真实、有趣 的声音。
著名哲学家罗素有句名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所以,要想获得真正幸福的体验,在追求自身需求、照顾自身体验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谦卑的心态,不仅要享受在舒适区里畅游,也要试图打破壁垒,与不同的人保持交流,感受多样人生。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MS6HN2Z】获取授权